天津冷链监控:筑牢进口食品安全的“防火墙”
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进出口贸易枢纽,天津承担着巨大的进口冷链食品流通任务。面对可能通过冷链传播的风险,天津构建了一套严密、的冷链监控体系,成为守护市民“舌尖安全”的关键防线。
监控手段:
1. 严控与全程追溯: 所有进入天津的进口冷链食品,必须通过“天津冷链食品追溯平台”进行信息登记,赋予电子追溯码(“一码通”)。从口岸到仓储、运输、销售,每个环节的流转信息、检验检疫证明、消毒记录等均需扫码上传,实现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”。
2. 温控与实时预警: 冷链仓储及运输车辆必须配备高精度温度传感器,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。一旦温度超出设定安全范围(通常要求 -18℃ 或更低),系统立即触发警报,通知管理人员及时处置,确保食品始终处于安全低温环境。
3. 消毒与核酸检测: 货物抵达口岸或首站冷库后,必须进行外包装预防性消毒,并对内包装及内容物进行核酸抽样检测,结果阴性方可进入后续流通环节。关键环节工作人员、环境也需定期接受核酸检测。
4. 人员防护与闭环管理: 直接接触冷链的人员(搬运、装卸、消杀、检测等)被列为重点人群,需完成全程接种,实行高频次核酸检测(通常“每2日1检”甚至“每日1检”),并严格规范穿戴防护装备(口罩、面屏、手套、防护服等),部分岗位实行工作-生活“两点”的闭环管理。
监管体系保障:
天津市场监管、卫生健康、交通运输、海关等多部门协同联动,依托信息化平台,对全市冷库、冷链运输车辆、大型商超、餐饮企业等实施全覆盖、动态化监管。对未落实追溯管理、消毒检测、人员防护等要求的行为,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。
成效与意义:
天津的冷链监控体系通过科技赋能(追溯平台、温度监控)和严格管理(消毒检测、人员防护),显著降低了通过冷链输入和传播的风险。这套体系不仅保障了进口食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,也为其他城市的冷链防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“天津经验”,是守护公共卫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。